顶峰论道 共缔卓越 | 第四届罗氏肺癌创新论坛执点睛之笔,续写传奇!
2023年3月18日,第四届罗氏肺癌创新论坛于上海成功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近70位领域内顶尖专家与近400位医生和学者共聚一堂,聚焦多元化、多领域、多学科的肺癌诊疗现况及发展方向,以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为全球医疗人士构筑了一场理论与应用交互,思维与实践齐行的学术盛宴!
大会期间,与会学者广开贤路、博采众议,不但在临床研究设计及应用转化、抗肿瘤药物快速审批、科技与医疗的创新结合等方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深度剖析,还对少见靶点的研究现况与发展方向,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研究突破与未来布局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交流研讨,为肺癌领域的未来探索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引和实践上的多角度借鉴。
中国肺癌诊疗事业在近年来持续加速发展,多项重磅研究接连刷新免疫和靶向治疗的传统策略,走在国际前列并持续发出“中国声音”,在开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同时,也为少见靶点如ROS1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重新定义了一线治疗标准。2023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继续和行业内同道携手,致力于惠及更多肿瘤患者,加速健康中国2030目标早日实现!
20年来,我们与罗氏一起见证了肺癌领域的飞速发展。罗氏不但始终走在研发前沿,还在免疫治疗和罕见靶点上带领精准医学走向了更优、更远。现如今,我们处于非常有利的历史时期,研究者拥有大放异彩的平台,我们也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了中国专家的努力与创新。2023肺癌论坛,我们将回顾创新如何影响临床实践,并继续携手,致力于促进肺癌事业向前发展!
在各位领域内专家的支持下,罗氏的肺癌治疗药物如今已覆盖了经典抗血管治疗、少见靶点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为患者带来持续的获益。我们将继续以推进中国医疗环境的整体变革和发展为目标,打造“肺癌生态圈”,为更多患者谋求更长生存!
精准检测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先决条件。为全面赋能肺癌精准诊疗,罗氏诊断提供了ALK、BRAF、Pan-TRK、cMET等肺癌检测产品。未来,我们也将持续以创新为擎,通过整合制药与诊断的优势,携手共建肺癌个体化精准诊疗生态圈,推动肺癌诊疗发展变革,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肺癌创新疗法源自开创性的研究设计和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如何在研究设计时就力争向此靠拢?
维也纳大学医学院Robert Pirker教授分享了基于对现行诊疗方案的详细剖析而设计III期临床实验目的与研究终点的策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Heather A.Wakelee教授在梳理非NSCLC的驱动基因发生率、检测方法及研究现况的基础上,提出从寻找可操作突变及有效药物,到寻找患者及有效检测方法的研究设计步骤及相关要点。
吴一龙教授在讨论中指出,临床医生与业界同行的“创新”都离不开临床试验,而决定研究最终走向成功还是失败的,是能否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选择合适的对照组和研究终点。在此基础上,希望研究者在选择对照组时有挑战当下“最优方案”的胆识与魄力,如此才能实现"为患者提供更好治疗”的根本目的。
图3. 吴一龙教授主持讨论
在推进医疗创新的道路上,药品审批、医学检测以及新兴科技的转化同样功不可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NSCLC少见靶点被研究者发现,ALK融合、ROS1融合、BRAF突变、NTRK等靶点的研究进展迅速,临床治疗选择不断丰富,但应用中的挑战与难点也随之渐次浮现。
我们仍处于了解和治疗罕见突变的早期阶段,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提到,罕见靶点研究正站在多学科的交叉路口,未来随着创新型临床研究的开展,新药与新联合方案会继续成为热点话题,跨学科合作与高质量的循证数据将成为推进治疗结局改善的关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在分享中提出,精准检测对制定精准治疗策略而言至关重要,基于血液的NGS液体活检有望在未来更好地指导肺癌治疗。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斐教授表示,ALK-TKIs等靶向疗法的药物不良反应需引起临床重视,建议根据疗效和安全性慎重选择药物,并以指南为据进行不良反应管理。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表示,ALK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研究中,PFS数据最长达41.6个月。未来,以Alina研究为代表的、少见靶点靶向治疗由晚期向围术期前移的治疗探索也值得期待。
“靶点带来治疗,治疗带来生存,生存带来希望”,Tony Mok教授如是说道。目前ALK、ROS1等靶点的探索成果已然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变,希望后续关于检出率提升的探索和治疗策略前移的相关研究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而对于中国少见靶点研究的未来发展,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表示,中国因人口基数大而具有优势,建议通过多中心协作以panel NGS检测建立患者数据库,为临床研究的后续开展打下基础。且有必要在耐药后再次进行组织活检,通过耐药机制研究推动少见靶点研究向前发展。
图4. 少见靶点会场
十余年来,免疫疗法在肺癌领域的发展堪称势如破竹,从一线单药到一线联合,从晚期到早期,从辅助到新辅助,免疫疗法正向肺癌治疗的“全布局”迈进,不断升级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策略。
香港中文大学Tony Mok教授梳理了NSCLC的围术期免疫治疗现况及最新研究进展,提出辅助治疗意在“内科帮助外科实现更好的治愈”。而从目前的各项研究结果来看,免疫单药或联合方案在围术期的应用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认为,免疫时代的下一个十年将以个体化治疗为目标,提高早期疗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DLL3等靶向药物、创新放疗方案协同双免疫疗法值得进一步探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指出,四药联合方案可显著降低EGFR突变耐药人群的疾病进展风险、延长生存期;而在驱动基因阴性的高负荷肿瘤患者中,四药联合方案同样缩瘤显著。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教授也表示,免疫新辅助序贯手术后给予辅助治疗的“三明治”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周彩存教授提出,临床实验研究的根本核心就是“创新”、是把更优秀的产品带到临床来。虽然目前免疫治疗领域仍存在“如何选择优势人群”、“如何进行不良反应管理”等多处难点,但正如IMpower010研究开辟术后辅助治疗新模式所带来的改变一样,相信随着更多创新型研究、治疗新策略与诊疗新模式的落地,肺癌患者将获得更长生存,更多家庭将不再痛苦。
图5. IMpower010周年庆典
肺癌诊疗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各领域研究成果远超以往,在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的同时,也向临床医师和相关研究者提出了更多挑战与更高要求。随着精准治疗时代持续向前迈进,未来会有更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希望领域内学者与界内同行能以“为患者谋福利”为根本目的,继续建立多领域、多维度、多渠道的合作,共同推动肿瘤领域获得更优质化的发展!